一邊是部分能源原材料產品跌破“白菜價”,一邊是高鐵核電高端裝備昂首“走出去”
——執著“闖關”,改造提升傳統動能
即將過去的2015年,我國高鐵、核電等高端裝備出口取得突破性進展和標志性成就:12月19日,備受關注的中泰鐵路開工建設,全部使用中國技術標準和裝備;10月下旬,我國核電企業拿下英國核電大單,自主研發的“華龍一號”三代核電技術實現對發達國家的出口。這表明,
機械傳統產業和制造業的改造升級,蘊藏著巨大的成長空間。高鐵的創新發展已經帶動我國軌道裝備制造業的整體成長:中國中車2014年海外訂單總額達67.6億美元,今年還將大幅增長。
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當前,傳統產業普遍面臨較為困難的經營局面,PPI連續下跌超過40個月,煤炭、鋼鐵、水泥等能源原材料價格持續低位運行,“跌破白菜價”的議論之聲不絕于耳。價格下跌、增速下降、效益下滑等,只是“癥狀”而非“癥結”。從根子上來看,都是深刻的供給側、結構性、體制性矛盾所致。對這些問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求“不能坐著等、站著看”,必須克服困難、闖過關口,依靠改革創新加快新動能成長和傳統動能改造提升。
對我省來說,改造提升傳統動能,就是大力落實“4105”行動計劃。省委九屆十四次全會也明確強調“突出壯大新興產業和改造傳統產業齊頭并進”,加快傳統產業智能化、綠色化改造。
價格連連跌,轉型聲聲急。價格起落,說到底是價值規律在起作用。部分傳統產業產品價格持續下行的背后,是產能過剩背景下部分傳統產業簡單初級、大批量且缺乏差異化、個性化的供給方式,已經不再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動趨勢。去產能不可避免會帶來“陣痛”,但也是“鳳凰涅槃”式的成長良機。只要順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的大勢,積極主動去把握推動企業兼并重組、幫助企業降低成本、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等一系列政策機遇,堅持創新驅動,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質量,就一定會“笑到最后”。
“4105”行動計劃提出“圍繞新技術應用、新產品開發、新業態拓展,加快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就是要引導企業創新供給方式、創造新的價值,通過提供高端化、定制化、系統化的“解決方案式”的產品和服務,開發市場新需求,拓展發展新空間。
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難有“畢其功于一役”的捷徑可走。創新創造,從來都是“開弓沒有回頭箭”的堅韌執著推進的過程。深圳華為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通信設備制造商,原因就在于從創立之初就一直堅持將10%以上的營業收入投入到研發環節。高鐵、核電等高端裝備制造產業之所以具備“走出去”的實力和競爭力,正在于數十年來對于自主研發和技術創新的執著堅守。 “華龍一號”三代核電技術,從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到自主創新,整個過程耗時近30年。
轉型升級,重在行動,貴在堅持。在“4105”行動計劃的引領下,傳統產業不可“坐而等”,亟須“起而行”,更加迅速、堅定地邁出改造提升的步伐,積極探索通過產業升級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的有效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