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工信部透露,《機器人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簡稱《規劃》)已在近期完成初稿的擬定,正處于修改完善階段,有望在年底前發布。《規劃》提出了今后五年中國機器人產業的主要發展方向,包括加強基礎理論和共性技術研究、提升自主品牌機器人和關鍵零部件的產業化能力、推進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的應用示范、建立完善機器人的試驗驗證和標準體系建設等。工信部還將重點推進工業機器人在輪胎、陶瓷等原材料行業,民爆等危險作業行業,鍛造鑄造等金屬工業行業,以及國防軍工領域的推廣應用。從頂層設計的高度為行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將助推機器人行業不斷發展壯大。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產銷需求預測與轉型升級分析報告》顯示,近年來中國工業機器人銷售持續向好,2014年中國市場共銷售工業機器人57000臺,較上年增長55%,約占全球市場總銷量的四分之一,已連續兩年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2014年國內企業在我國銷售工業機器人總量超過16900臺,按可比口徑計算2014年銷量較上年增長25%,考慮到前期研發企業實現投產、新企業進入等因素,實際銷量比上年增長76.6%。從具體企業看,超過85%的國內企業銷售量較上年增長,部分龍頭企業銷量增幅近50%。
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在2014年銷量占全球市場的1/4,已連續兩年居全球第一,增速高達54%,是全球平均增速的兩倍。這塊正在增長曲線上的大蛋糕,引來全球分食者的激烈競爭。2014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高達5.6萬臺的銷量中,本土供應商的銷量僅為1.6萬臺,7成以上蛋糕被海外供應商分去。在這一巨大市場中,外資巨頭壟斷了核心零部件和機器人本體集成,國內上千家機器人企業則定位于購買國外機器人本體,進行系統集成和行業應用。多數中國機器人企業還在走低品質、低價格和低端行業應用的道路。
2011-2015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表(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目前,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文字識別、語音識別、智能視頻監控、生物特征識別、工業機器人、娛樂機器人等智能科技成果已經進入大規模實際應用。但目前我國機器人的“密度”只有德國、日本的1/10,機器人減速器、伺服電機、伺服驅動器、控制器這四大關鍵零部件仍然依賴進口,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人工智能的整體應用水平顯然還相對較低,機器人關鍵零部件制造技術亟須突破。為此,《規劃》提出了今后五年中國機器人產業的主要發展方向,包括加強基礎理論和共性技術研究、提升自主品牌機器人和關鍵零部件的產業化能力、推進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的應用示范、建立完善機器人的試驗驗證和標準體系建設等,并對服務機器人行業發展進行了頂層設計。
未來,按照工信部《關于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到2020年“機器人密度(每萬名員工使用機器人臺數)達到100以上”,減去2013年中國機器人密度21臺,未來機器人密度還有79臺的提升空間,推算到2020年則至少有23.7萬臺工業機器人的替代空間;按照均價每臺30萬元估算,則有711億的機器人本體市場規模,而機器人本體市場一般可帶動是其3倍的相關配套產業,據此到2020年前后,中國機器人產業集群規模約2844億。在市場需求迅猛增加、人口紅利消失、勞動力成本攀升、制造業升級、國家政策支持、生產安全替代考量等因素綜合作用下,未來機器人市場前景值得高度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