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面對市場、資金和環保的三重壓力,鋼鐵行業必須實現綠色發展。日前,在鋼鐵行業企業家素質提升培訓班上,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國棟指出,我國鋼鐵工業要想實現轉型升級,必須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并以問題為導向,攻克關鍵共性技術,掌握核心競爭力,促進鋼鐵行業綠色轉型升級。
提高創新能力刻不容緩
當前,我國經濟進入深度調整期,特別是鋼鐵行業所面臨的需求變化、環境與資源等一系列問題表現尤為突出。面對鋼鐵行業的寒冬,唯有供給側改革,鋼鐵行業才能有出路已成為業內共識。2月4日,國務院正式印發《關于鋼鐵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為“十三五”期間我國鋼鐵業去產能提出了“五年減產粗鋼產能1億~1.5億噸”的具體要求。
隨著供給側改革的深入推進與一系列配套政策的陸續出臺,5月份以來,有關促進鋼鐵去產能的政策集中下發,各地方政府立下去產能目標責任書,去產能進入全面實施階段。全聯冶金商會原名譽會長、原國家冶金局局長趙喜子認為,對于鋼鐵行業而言,去產能并不意味著企業發展就此高枕無憂,對于鋼鐵企業而言,要想在新常態下贏得生存空間,轉型升級、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刻不容緩。
王國棟認為,只有創新發展才能使我國成為綠色鋼鐵技術的領跑者,而這種創新顛覆性、引領性、原創性技術,將占領戰略制高點,引領行業跨越式發展。在產品創新發展的原則方面,要堅持量大面廣產品與高端產品并重、工藝減量化與成分減量化并重、跟跑型產品與領跑型產品并重,最終實現鋼鐵產品由中低端邁向中高端。
產能轉移將成主流
從未來經濟形勢來看,我國經濟增速進入新常態、L型走勢還將持續多年,環保要求更加嚴格,加上經濟結構的調整,未來對于鋼鐵的需求量很難再大幅增加。
5月18日,財政部發布公告,中央財政將安排1000億元專項獎補資金支持化解過剩產能,繼續實行鋼鐵出口退稅等政策,支持鋼鐵企業進行收購、合并、債務重組、破產等,支持鋼鐵“走出去”。
春安航運董事姚耀明認為,由于城鎮化水平較低,東南亞地區特別是菲律賓、泰國等地人均鋼材消費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未來有廣闊的增長空間,值得我國鋼鐵企業深耕這片區域。
唐山市鋼鐵工業協會理事長、河鋼集團唐鋼公司董事長王蘭玉認為,鋼鐵企業具有物流成本低等多項優勢,因此未來對于鋼鐵企業而言,拓展中高端市場成本優勢明顯,產品結構必須從過去的低端轉型升級為中高端以適應未來市場發展的需要。在經濟新常態下,鋼鐵企業控制成本要成為每個崗位、每個人的行為,企業要想獲得競爭力,既要占領市場,也要占領現場。
實際上,未來較遠的一個階段,隨著“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始落實“進口替代”政策,產能轉移已經成為主流。因此,我國鋼鐵企業應提前介入,和當地企業進行聯合生產,從而實現鋼鐵產能的全球化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