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半年,我國的制造業趨于穩步回升的形勢,盡管仍受困于結構性障礙的制約,但新業態、新動能、新模式呈現出“星星之火”之勢,進一步證明了中國工業生產模式改進、產業結構優化的趨勢非常明顯。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5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6.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9%,工業總體保持平穩增長。
隱藏在總量平穩下面的是,上半年中國制造業新的積極情勢正在出現:PPI跌幅持續收縮;制造業PMI已經穩定在榮枯線以上;制造業增加值和工業用電量都在回升;高技術產業、先進的裝備制造業增長速度在明顯加快,比重持續提高……
從制造業的相關數據上,觀察處在轉型升級陣痛中的我國制造業,能明顯感受到正在向政策目標期待的方向前進。”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王曉明講道。
目前,中國正加速從工業化中期向后期過渡,又恰逢新一輪科技變革風起云涌,對中國制造而言,轉型升級既是磨難更是“彎道超車”機遇。工信部賽迪研究院產業政策研究所所長李燕向本刊記者表示,上半年工業經濟穩步回升,這一態勢正是來源于新行業、新動能的增長支撐和傳統產業的轉型,表明工業結構調整、動力轉換、轉型升級正在有序推進。
工業結構轉型已呈“星星之火”之勢
醫藥、航空、信息技術等一批高技術產業增速明顯快于工業整體增速,產業結構確實在優化,新的動能在集聚。”李燕告訴記者,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國內制造企業的先知先覺者們就開始了轉型,今年上半年出現的許多新業態、新動能,事實上也是我國這些年來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陣痛中的結果。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過去的六年時間中,盡管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不斷下降,但中國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每年增速都在10%以上。其中,2015年,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0.2%,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1.8%。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6.8%,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31.8%。而今年前五個月,高科技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占比已分別達到12.1%和32.5%,份額擴張之快顯而易見。
從投資的角度來看,今年1~5月份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13.6%,比全部投資增長速度高了4個百分點;工業技術改造的投資增長14.9%,比全部投資增速高5.3個百分點。
在專家們看來,中國工業轉型邁向中高端的步伐在加快,后勁充足。此外,由于我國工業具有健全完整的產業鏈,高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等的發力,對上下游產業的拉動作用會日益明顯,對整體經濟的推動作用也會漸顯。
產業沒有好壞,工業轉型升級是要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但不是用新的產業代替傳統產業,傳統產業通過優化再造同樣能夠煥發蓬勃生機。”王曉明提醒本刊記者,在本輪轉型升級中,占據我國工業主體地位的傳統產業,在模式重塑上正努力告別以往的資源要素驅動、粗放式發展,“依靠科技創新和技術革新求質求強已成普遍共識。”
中國制造”新模式正在萌生
目前,國內不乏通過創新驅動實現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案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所長高士輯以自己的一線調研觀察為記者舉例說,“山東省多年前開始采用嚴格的污染排放標準,倒逼造紙業等高污染行業調整結構、轉型升級。”
最后的結果是,沒有能力的企業關門,有創新能力的企業開發新技術,采用新的商業模式,保持和提高了國際競爭力。到2013年,山東造紙業產業規模比十年前增加1倍,利潤增加3倍,“但主要污染物COD排放下降近90%,而且領頭企業開始以輸出技術的方式到美國投資辦廠。”
傳統產業改造提升,除了技術創新、產品創新,還包含了生產模式的變革。”在李燕的理解中,構建新型制造模式,推動工業向柔性化、智能化、精細化轉變,甚至是從單純的制造加工向制造服務的模式轉變,促進整體價值鏈的躍升和服務的增值,“這無疑都是工業轉型升級的內涵,也成為大多數國內企業正在努力追求的發展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的這場工業變革中,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的交融更是相得益彰,精彩紛呈,“高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以及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應用,正在推動傳統產業進行制造模式的改造,實現其競爭力的重塑。”
工業和信息化部調研顯示,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工業機器人、3D打印機等新裝備、新技術在以長三角、珠三角等為主的我國制造業核心區域的應用明顯加快。而諸如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的配套技術和生產方式也開始得到大規模應用,海爾集團、沈陽機床、青島紅領在智能制造上的探索也已初有成果。
化蛹成蝶仍需時日
2011年國務院就印發了《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時至今年上半年,中國工業轉型升級進程已經走到了哪一步?轉型升級何時能夠完成?
對此,專家們觀點比較一致:我國工業轉型升級整體進展順利,但由于我國不同地區、不同行業在工業發展階段、資源稟賦、外部環境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性,這就決定了轉型升級的步調和成效差異較大,目前還很難看到聚合主流之勢。
東部一些省市轉型升級速度就比較快,這主要表現在一些重點行業上。”李燕舉例道,上海在打造高精尖產業,廣東在布局先進制造業方面都走在了全國前列,這些地區發展工業比較早,遭遇轉型壓力也比較早,政府配套政策也比較好,創新人才相對集中,所以整體轉型升級也走在全國前列。
而一些地區和省份在轉型升級上還未找到特別有效的路徑,進展滯緩,經濟增速也有滯緩現象。即使從高技術制造業來看,盡管增速始終高于工業整體增速,但體量還不夠,還有待于進一步培育和壯大。”她說。
由于這種差異性,有的地區、行業可能還需要三五年時間,而有的則可能需要五到八年時間。”王曉明向記者表示,作為擁有全球最完備工業門類的世界第一大工業國,中國工業轉型升級絕非一朝一夕之功,“但更靠近消費側、更能和互聯網相結合的行業,可能轉型升級也會相對更快。”
我國工業的轉型升級具體落實在工業企業的轉型和提升,但企業面臨的一些問題依然突出。”在李燕看來,與其急切期盼中國工業轉型升級的完成,不如及時發現企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并盡快加以解決更具實際意義。
轉型升級對企業的技術能力、人才儲備、資金實力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但現在有些企業有轉型升級的想法,但能力有限,難以實現。受國內外大的環境影響,處于‘艱苦歲月’的企業也存在信心不足的問題。”
她最后告訴本刊記者,這就需要政府部門強化政策的落實力度,一方面為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轉型升級,從關鍵共性技術的供給、完善產業服務等方面進一步創造條件;另一方面,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繼續下功夫,特別是幫助企業降低成本,包括放松管制、簡政放權,營造良好營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