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互聯網產業發展迅速,作為代表的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還有京東、滴滴、摩拜等。而我們看向國外時,德國厲害的企業是大眾、戴姆勒、寶馬、西門子、博世;日本厲害的企業是豐田、本田、日產、日立、發那科,美國厲害的企業是蘋果、通用、富特、微軟、波音…
國內互聯網企業的成功靠的是萌發的一個主意,抓住了先機,他們提供網購服務、支付服務、提供打車服務、送餐上門等等,靠的是中國龐大的市場,只要從每個人身上賺取1塊錢,就可以賺10多億。
而國外更多成功的企業不是在搞互聯網,而是深耕于制造業!他們的成功靠的是長期的研發與技術沉淀,靠的是一批批有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靠的是制造出領先的高附加值產品,他們的成功絕不是可以靠投機取巧來復制的。
為什么
中國的制造業發展不行?因為制造業不同于互聯網,一些核心技術需要長期的研發攻關,需要一批批靜得下心的技能人才,面對國外強大的現有對手,沒有加倍的付出根本沒法發財,這是一條很難走的路!
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摩拜自行車累計融資超過了10億美元!而在制造業,又有哪個投資人會投錢支持制造業的發展?或許在投資人的眼里,制造業的人是一群傻子,花那么大的精力去做一件不賺錢的事情,為什么不做容易發財的事情呢?
互聯網、共享經濟等創新固然很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但是,我們不得不思考,如果沒有阿里巴巴,我們仍然可以去超市買東西,如果沒有滴滴、摩拜我們照樣打車、公交出行。但是,如果我們沒有了超市的東西,沒有了汽車,一切還從何談起?
表面上看起來,中國是一個制造大國,什么東西都可以制造出來。實際上,很多真正屬于中國能制造出來的東西是一些低端的產業,根本不值一提;另外,那些看起來屬于中國引以為豪的大品牌工廠,很大程度在依賴于國外核心技術與裝備,去工廠里看看,工廠里的生產線、核心設備幾乎是清一色的國外品牌,工廠里員工拿著微薄的薪水,而大部分利潤被國外賺走了,可以說中國的制造業,都是在給國外設備與技術企業打工。
我們的互聯網達到了能引以為豪的強大嗎?如今國內的電腦普遍使用的是美國微軟的windows系統,手機普遍使用的是美國谷歌的Android系統與蘋果的iOS系統,我們的信息與大數據,到底被誰真正掌握呢?
如果我們有強大的制造業,各種核心裝備都能自己制造,不需要花巨資購買進口裝備,那么國人就能充分享受自己創造出來的巨大財富,而不是讓財富外流,那才是真正的國家強大,人們更富裕了,再搞點互聯網那不是分分鐘鐘的事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