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這幾年著實火了一番。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等共享業務層出不窮,讓消費者領略到了“共享”的魅力。如今,隨著物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共享經濟已不僅限于消費層級,在生產領域,“制造”同樣可以“共享”。
2019年10月29日,工信部發布了《關于加快培育共享制造新模式新業態 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共享制造是順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趨勢、培育壯大新動能的必然要求,是優化資源配置、提升產出效率、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到2022年,形成20家創新能力強、行業影響大的共享制造示范平臺;推動支持50項發展前景好、帶動作用強的共享制造示范項目;到2025年,共享制造發展邁上新臺階。
那么,什么是共享制造呢?簡單來說共享制造就是一種基于共享經濟的制造模式,將制造業的閑置資源核批匹配與共享。
比如說,小企業買不起高價值的生產設備,恰好大企業的設備處于空閑之中,于是大企業把設備開放給小企業使用,就是共享制造。
當然,共享制造并不僅限于這一個模式。在10月29日工信部發布的《關于加快培育共享制造新模式新業態 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指出,共享制造主要分為三大內容:
一是制造能力共享,主要包括生產設備、專用工具、生產線等制造資源的共享。
二是創新能力共享,主要包括產品設計與開發能力等智力資源共享,以及科研儀器設備與實驗能力共享等。
三是服務能力共享,主要圍繞物流倉儲、產品檢測、設備維護、驗貨驗廠、供應鏈管理、數據存儲與分析等企業普遍存在的共性服務需求的共享。
我們剛才講的企業間生產設備的共享指的就是制造能力的共享。
比如,工業互聯網的開源就是創新能力的共享。
再比如,“分散資源集中使用,集中資源分散服務”的云計算理念則是服務能力的共享。
總之,共享制造就是要通過打破行業壁壘、打通行業信息不對稱,實現制造業閑置設備、技術和人才的供求匹配合理化、高效化。
這樣的模式帶來的優勢也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因為利用的是閑置資源,減少了閑置產能,能夠有效利用生產資源,優化了資源配置。
其次,降低了中小企業生產與交易成本,促進中小企業的專業化、標準化和品質化發展,提升了企業的競爭力。
最后,有利于提高產業組織柔性和靈活性,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促進產品制造向服務延伸、提升產業鏈水平,加快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目前,在共享制造上,我國也已經有了不少成功的例子。
比如深圳寶安區燕羅街道的“共享工廠”,該工廠由一群小微企業和創客、工匠以“共享制造”的名義結合在一起,他們共享廠房、設備、原料、訂單甚至工人。3年來,這一模式不但使一批瀕臨倒閉的小微企業起死回生,也實現了人員的大幅減少,效益大幅上升,展現出了頑強的生命力。
當然,這種成功的案例只是小范圍的。共享制造雖然優點很多,但是想真正大規模實現仍然面臨很多問題。
當前,許多擁有閑置生產資源或科研儀器設備的企事業單位由于體制機制原因,并不愿意向中小企業開放共享。傳統制造模式下,已經形成了以實體工廠為核心的標準信任體系,而共享制造模式由于具有多主體協同、虛擬化制造等特點,在信用評價、產品標準、生產規范等方面還很不完善。
與此同時,相當一部分企業和部門對制造業產能共享的認識不足,部分企業對產能共享理解不到位,往往將互聯網平臺看作簡單的交易平臺,導致企業參與產能共享的內生動力不足。
所以,距離真正實現共享制造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對此,工信部在意見中指出,實現共享制造要從平臺、集群、生態和基礎等4個方面出發:
一、培育共享制造平臺,積極推進平臺建設、鼓勵平臺創新應用、推動平臺演進升級;
二、依托產業集群發展共享制造,探索建設共享工廠、支持發展公共技術中心、積極推動服務能力共享;
三、完善共享制造發展生態,創新資源共享機制、推動信用體系建設、優化完善標準體系;
四、夯實共享制造發展的數字化基礎,提升企業數字化水平、推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網絡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