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學科技成果發布會暨人工智能產業論壇在雙創周北京會場主題展現場舉行。
記者在論壇上獲悉,2022年,世界有望誕生首臺類腦超級計算機,其將模仿生物大腦處理信息,處理速度和規模遠超同類機型。
根據歐盟推出的《人類大腦計劃》,到2022年首臺實時模擬人類大腦的機器就會出現,約20年后尺寸與人腦相當又能精確模擬人腦功能的“類腦機”或將面世。
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系主任、AI專家黃鐵軍當天在論壇上表示,人工智能已步入新一代AI階段。強人工智能將能夠適應環境,應對未知挑戰,具有自我意識,達到并超越人類水平。
類腦機有什么功能?
超級計算機往往是指性能更高、規模更大的傳統計算機,而類腦機則是指借鑒、模擬生物大腦神經系統結構和信息處理過程的智能機器,而非單純進行計算任務的傳統計算機。
美國加州科技大學校長秦志剛也持有相同觀點。“類腦機與傳統計算機的工作方式不同。”他表示,個人計算機往往只有1個中央處理器(CPU),該CPU功能強大,可處理多種任務,但在這種模式下,任務只能被接續處理,即處理完一個、才能處理下一個。但類腦機的原型——生物大腦的工作方式并非如此。
據統計,人的大腦中約有1000億個神經元,這些神經元是人腦神經系統最基本的結構和功能單位。每個神經元均可被看成是一個簡化版CPU,其計算功能雖比不上計算機的CPU,但勝在數量多,且每個神經元均可獨立完成任務。簡而言之,可以把大腦看成是由多個同時運轉的CPU組成的機器,其具有高效的多任務信息處理能力。
常規超級計算機雖也有大量CPU,但是這些CPU只能進行簡單并行工作,相比之下,生物神經元相互連接形成的網絡結構要復雜得多。
超級計算機十大用途:
1.模擬核試驗:借助于超級計算機的強大而且快速的運算能力,在實驗室實施的亞臨界核試驗,與真正核試爆的效果是相同的。
2.交通業:超級計算機可用來認識和改進汽車、飛機或輪船等交通工具的空氣流體動力學、燃料消耗、結構設計、防撞性,并幫助提高乘坐者舒適度、減少噪音等,所有這些都具有潛在的經濟和安全收益。
3.人類/組織系統研究:比如對大量人口的行為進行模擬。
4.社會健康與安全:比如,污染、災難規劃以及針對本地和國家基礎設施進行的恐怖主義活動等。
5.地震:對地震的模擬能幫助人類探索地震預測方法,從而減輕與地震相關的風險。
6.地球物理探測和地球科學:比如石油的勘測問題,這類問題具有潛在和巨大的經濟效益。
7.天體物理學:模擬時間進程并加速這種模擬的進程,從而對天體的演變進行建模和理論試驗。
8.材料科學與計算納米技術:對物質和能量的模擬是計算密集型的。
9.氣候預測:借助超級計算機預測氣候變化,從而減輕氣候變化給人類帶來的破壞。
10.生物信息學和計算生物學:生物學已經顯示出巨大的計算需求,超級計算機將幫助尋找疾病治療的革命性方法。
“2022年或誕生首臺類腦超級計算機”由中國機電產品交易網(簡稱機交網)小編整理發布。如需要轉載,請注明文章來源,更多關于機電行業資訊,請點擊關注:中國機電產品交易網 機電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