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各種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傳統芯片行業逐漸迎來巨變。例如5G技術的出現,與芯片的融合發展,便給行業帶來不少機遇與挑戰。在此背景下,今年以來,越來越多5G手機(如華為P40系列)的飛速進入市場,不僅掀起了人們對5G芯片的關注熱潮;同時,芯片廠商間較量的升級以及競爭的加劇,也讓這場有關5G芯片的“戰爭”日趨白熱化。
5G帶來“芯”機遇
2020年開年以來,疫情的影響雖然讓相關芯片概念股迎來下跌,但由于我國對于5G等新基建的高度強調與關注,國內芯片發展也出現明顯的逆勢回暖。據天眼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我國新增芯片與集成電路企業達到了3700多家,遠高于去年同期。同時,注冊資本也廣泛集中在100-1000萬之間,不少甚至在千萬以上,新增企業實力普遍不低。
那么,為什么在如此嚴峻的環境之下,我國還會出現如此多的芯片新玩家呢?
其實,這主要離不開5G技術施加給芯片行業的神奇魔力!眾所周知,作為新一代通信技術,5G的特點是高速率、低延時和大容量。基于這些特點,其在移動通信、無線互聯網和無線數據傳輸等領域具有顯著價值。而對于傳統芯片應用的手機等行業來說,也擁有邁向高速率、低延時、大容量通訊傳播的迫切需求。在此情況下,5G與芯片便一拍即合。
一方面,5G能帶給芯片技術升級,以滿足通訊行業升級發展需求;另一方面,5G也能帶給芯片應用更廣闊的機會和空間,就比如當前十分火熱5G手機行業。也就是說,5G的出現能讓芯片在通訊領域的發展和應用迎來明顯升級,就像人們普遍認為的那樣:未來,能夠支持5G的通訊芯片或將成為產業發展的主要市場。
正是為了搶占這一市場機遇,目前才會有如此多的芯片廠商雨后春筍版出現,同時一些傳統廠商也不斷加快向5G領域布局與發展。今年以來,包括華為P40系列手機在內,一大批5G手機已經積極走向市場,隨著5G手機的規模化商用不斷加劇,未來芯片與5G技術的融合有望進一步深化與加速,5G芯片所面臨的廣闊藍海和機遇也將逐一變現。
“五雄爭霸”不容易
當然,雖然5G帶給芯片的升級和機遇十分明顯,也吸引了一大批傳統芯片廠商與新增廠商的加碼布局,但企業們要想在5G芯片領域取得理想的發展結果卻并不容易。因為對于芯片行業來說,每一次的技術升級都是一輪新的洗牌,涌入的企業多少意義不大,關鍵是經受住考驗,真正留下的企業能有多少。
就目前來看,全球5G芯片僅存的企業還只有5家,它們分別是高通、華為、三星、聯發科和紫光展銳。如此少的數量表明5G芯片的入局門檻并不低,同時發展過程中所需要面臨的考驗也不少。據悉,此前英特爾也曾是5G芯片行列中的一員,但由于種種原因,2019年其也宣布退出了5G芯片業務。
由此可見,5G芯片的發展確實不易。一方面,研發5G芯片所需的專利儲備、資金成本和技術人才等對于不少企業來說是一個巨大考驗,大部分企業都不具備獨立研發5G芯片的能力;另一方面,5G芯片從實驗室走向市場商用又是一個艱難旅程,即使強如現在剩下的“五雄”,也僅有三家是真的面向了市場。
這三家面向市場銷售5G芯片的分別是高通、聯發科和紫光展銳,另外兩家華為和三星基本都是用于自家產品。不過,這并不代表后者比前者發展滯后!事實上,在商用節奏上,華為與高通是走在最前面的兩位,三星、聯發科、紫光展銳也在步步緊追,沒被落下太多。“五雄爭霸”局面的形成,讓行業競爭與壓力都倍增不少。
國產崛起待“破局”
那么,在此發展日趨白熱化的局面下,我國5G芯片該如何保證崛起呢?要知道,在2G、3G、4G的年代,我國芯片是一直處于落后追趕狀態的,5G時代可以說是我國為數不多的具有發展優勢或與國外發展持平的時候。面對如此的良機,我國該如何把握呢?
毫無疑問,除了繼續加強我國在5G網絡建設以及應用方面的發展外,破除我國長期以來在芯片領域的一些痼疾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在關鍵零部件和核心技術方面,不管是芯片的光刻機、鍍膜、清洗等核心設備的國產率,還是在存儲方面的技術工藝,我國都存在明顯落后與不足。接下來,只有補齊這些短板才能更好發揮出我國在5G芯片上的發展優勢。
據了解,現階段我國在芯片存儲領域已經有了一定突破。隨著長江存儲、合肥長鑫、紫光國芯三大陣營的出現與崛起,我國已經逐漸擁有了一批世界一流的芯片存儲廠商,預計未來2-3年,我國存儲芯片的制造和量產能力將大幅提升。在此基礎上,我國期待其他核心領域的廠商也能迎頭趕上,共譜5G芯片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