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低端廉價的“中國制造”,如今正改頭換面,以“技術集成”新形象亮相世界。今年以來,中國高層領導出訪各國時都極力宣傳具有高技術含量的新型“中國制造”。國家主席習近平3月份訪歐期間,力推中國核電、高鐵、高技術等項目“走出去”。李克強總理6月份的歐洲之行不僅像以前一樣繼續推廣中國的高鐵和核電,還助推雙方在港口合作上取得突破。
從勞動密集到技術集成
長期以來,國際市場上耳熟能詳的“中國制造”多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生產的鞋襪、衣帽、玩具等附加值較低的產品。近年來,中國經濟逐漸發展壯大,高技術含量的“中國制造”隨之異軍突起。
專家指出,我國勞動力低成本優勢不可能長期維持,只有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從勞動力優勢轉變為勞動力+技術優勢,推進關鍵技術創新和系統集成,實現技術跨越式發展,才能提升我國制造業的發展水平和競爭力。
“中國產品的技術水平雖然整體上落后于歐美,但局部上卻不落后,甚至處于領先地位。比如家電、高鐵和光伏產業等,光伏產業掌握的知識產權是世界上最多的。”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對本報記者說,“中國制造”的技術集成優勢表現在有規模經濟,有長期的技術積累,有龐大的國內市場,有相對完整的工業體系和產業集聚優勢。雖然技術比不上發達國家,勞動力成本比不上東南亞國家,但中國具有技術密集和勞動密集相加后的總體優勢。
對于中國高鐵的優勢,世界銀行的報告稱,中國的高鐵建設成本大約為其他國家的2/3,而票價僅為其他國家的1/4到1/5。業內人士介紹,中國高鐵技術水平已經相當好,管理也積累了相當的經驗,國際上對中國高鐵也有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