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原因導致霸王條款野火燒不盡呢?
監管機構未能有效監督是原因之一。張遠忠告訴記者,監管機構本應起到監管作用,但有時反而會偏袒被監管機構。
再就是,有些行業的市場化程度不足和專業性過高,也導致霸王條款長期寄生其中。王軍旗認為,盡管近年銀行業、電信業的政策逐步放開,但國有企業仍是絕對主導者,所以不可避免地處于相對強勢的地位。“這種交易地位的不平等,也容易導致霸王條款”。
付亮表示,相對于其他行業而言,電信和銀行業的計費體系非常復雜,服務方式更為多樣化,這造成了該行業不容易被外界理解。同時,有一些過時條款沒有及時修改,也被用戶認定為霸王條款。而且,電信業和銀行業在面對質疑時,“不解釋”的姿態更讓用戶不滿。
此外,面對霸王條款時,消費者的維權途徑也非常狹窄。上海匯業律師事務所吳冬律師認為,目前消費者維權的主要方式,就是向消保委及政府監管部門投訴,或者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但是,向消保委及政府監管部門投訴,處理周期較長,對個案的幫助程度相對有限。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則維權成本更高。
亟待“組合拳”保民生
對于霸王條款,專家建議,必須要從法律、監管、維權等多方面著手,讓霸王條款的受益者得不償失。同時,還要引入競爭機制,讓消費者面對霸王條款時,還有用腳投票的權利。
趙皎黎告訴記者,缺乏法律層面的定性,霸王條款就會呈現“春風吹又生”的局面。對于服務業來說,政府應該推動操作性強的法律法規,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畢竟消費者是弱勢群體,法律理應多保護弱者。
業內人士認為,為何十多年前都被指出的霸王條款,如今仍能招搖過市,就是相關禁令級別不夠。若上升到法律層面,則有望斬草除根。
王軍旗建議,進一步推進立法,暢通維權渠道,建立減免訴訟費、支持敗訴方承擔律師費、支持懲罰性賠償等有利于消費者的機制,從而鼓勵消費者維權。
業內人士表示,霸王條款的收益和成本也是極其不對等,這種怪相應打破。根據工商總局信息,截至今年3月底,工商系統共約談銀行、電信企業7400多次,發出行政建議書1萬多份,責令整改通知書4500多份,立案查處1200多件,但收繳罰沒款只有2200多萬元。與銀行、電信行業從霸王條款帶來的收益相比,這點罰沒款顯然沒有震懾效應。
此外,應破除一些行業的壟斷行為,讓霸王條款在競爭中自生自滅。相關專家認為,需要引入充分的市場競爭,從而讓壟斷企業丟掉依靠壟斷地位占領市場的依賴思想,回歸到以服務爭取客戶的市場本質。只有充分的競爭,給消費者更多的選擇權,才能從根本上清除滋生“霸王條款”的土壤。
近期,奔馳、奧迪等品牌的豪車都在調價。以奧迪A6L為例,此次調整后,該車型的“零整比”將從411%降至291%。業內人士指出,這與發改委的反壟斷調查密不可分。由此可見,霸王條款也并非不敗金身,關鍵還應敢于亮劍。
短評:不知還需多久才能和“霸王條款”徹底說“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