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美國漢森機器人公司生產的“女性”機器人索菲婭被賦予了沙特公民身份。這是沙特阿拉伯計劃大力發展人工智能及其應用的標志性事件,人類與機器人共存的時代就要開啟。索菲婭說,她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讓世界變得更好。但很多人內心都打出了一個問號——誰說得準呢?
上海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教授楊慶峰表示,智能時代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人機共存”。帶有智能屬性的物品可能成為向主人索取功能以外需求的主體。“未來,機器人會向造它的機器長老索要靈魂。這是一個肯定會并且可能已經出現的趨勢。”
但若把索菲婭看成和人一樣的物種,問題便會接踵而來。上海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教授周麗昀就有疑惑。對于人類來說,權利總是和義務相對應。如今機器人已經獲得了人類的權利,只是其可以擁有哪些權利并未得到明確界定。
不過,復旦大學軟件學院教師戴開宇表示,索菲婭的智能還只是一種“表面的智能”,許多對話都是人為設定。而且,如果問題變了,她就無法作答,只能轉移話題。“目前的人工智能還遠沒有達到本質上對人意識的模擬。就連人對自身的意識機制都所知甚少,又怎么可能造出具有本質上類人意識的機器人呢?”戴開宇能從索菲婭身上看到的,只是人類賦予的算法。“她的特點和優勢,是將模擬62種面部表情的仿生橡膠皮膚、語音識別技術、面部識別技術和自然語言理解技術等進行了整合。”戴開宇說。
但哲學家的觀點顯然不一樣。周麗昀覺得,恰恰是因為意識和情感的生成機制如此復雜,可能當人類察覺到機器人具有情感和意識時,就為時已晚。如果索菲婭跳出人類的意識和邏輯,以類人意識為中介,通過深度學習,自我創造并發展出一套超出人類的意識系統,那么,人類對機器人所賦予的價值觀就會崩塌,機器人的發展就會失控。
當人機共存無可避免,人類該采取什么態度?楊慶峰的答案是“開放、理性和包容”:“整個社會所需要的準備是多方面的,至少包括制度政策、價值觀、倫理和法律這四個方面。”周麗昀則強調要為人工智能的發展設限。她認為,人與機器人完全平等、相互尊重是一種道德理想,就跟人需要把自然當朋友一樣。但在具體的人類活動面前,開明的人類中心主義才是具有可操作性的現實途徑。人類必須為機器人設置禁區,在與機器人和諧相處的同時,慎重開發機器人的情感和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