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制造業正加快邁向數字化、智能化時代,智能制造越來越受到關注。
在近日由投中網、投中信息主辦,投中資本協辦的第13屆中國投資年會·年度峰會上,博信基金總經理陳可表示:“近年來,隨著國家戰略以及企業的轉型升級,智能制造越來越火熱。”
源星資本管理合伙人于立峰認為,智能技術的產生,使我國工業制造有了一個彎道超車的機會,但同時他也發出了疑問:“中國的制造業現狀,一是大而不強;二是參差不齊。我們現在講工業4.0,實際上很多企業還處在2.0、3.0的階段,但是有一些企業已經超過了4.0的階段。在這么一個工業現狀的基礎之上,我們的機會在哪里?”
傳統改造與技術革新 給智能制造帶來巨大機遇
“在近三年的時間里,制造業的ipo超過了60%,回報率基本上超過了20%,整體來看,這是一個特別好的行業。從投資方面來講,硬件、軟件、材料等領域都有投資機會。”天風天睿副總經理陳實表示。
“在制造業,中國最大的優勢是消費群體廣,只要產品夠好,能夠滿足消費者需求,其實都是可以賣出去的。”陳實認為,在整個制造業里面,每個細分領域,不管處于哪個生產環節,其實都是有發展機會的。
國金鼎興董事總經理陳海濱表示,在未來制造業的發展中,他會對于一些傳統制造業的改造機會給予特別關注。因為除了國有企業,大量民營企業也將是制造業的主力,中國是工業體系非常完善的國家,民營企業智能化改造的需求會越來越旺盛。
與陳海濱觀點類似,投控東海副總經理吳志輝認為,硬科技對傳統制造業的迭代更新蘊藏巨大機遇。他以海天味業舉例進行了闡述。他說,海天味業的廠房非常干凈、整潔,而且沒有什么工人,因為60%的生產工作已經被機器取代了。雖然海天味業只是一個生產醬油的企業,但它的業態可以給智能制造行業產生一些啟發:第一,硬科技結合機器的迭代對傳統制造業的迭代和更新,提高了生產效率。第二,信息的流動化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海天味業除了空曠的廠房和自動化生產線之外,內在的從醬油配方的研發到生產,再到銷售,都做到了數字化和信息化,其整個軟件和硬件的把控程度,已經達到了非常智能的程度。”陳海濱表示,整個海天味業通過智能制造的迭代升級,效益得到大大提高。與同行業的企業相比較,一般企業的凈利潤不會超過10%,但是海天味業能夠達到20%以上,這里面除了團隊的管理能力以外,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于整個智能制造的落實和迭代。“未來智能制造這個領域的突破,一定是賦能傳統制造業之后,實現了制造業企業在本行業的頭部化和利潤提高,才會有生命力和未來。”
于立峰認為,中國智能制造業的機會,主要是來自于兩個方面。除了傳統產業的存量增長,即現有的制造企業體制改造之外,增量市場的增長也是非常可觀的。增量的部分主要來自新技術的產生,帶來新的材料、制造方法、機器設備和應用場景等,從而給行業帶來新的市場發展機會。
“典型的例子是無人機,以前沒有無人機的時候,要在空中拍一張照片,得去租直升機或者是跑到山頂上,由于無人機的出現,使得每個人都可以從空中俯瞰大地。”于立峰表示,同樣由于新技術的產生,會有水下機器人、無人駕駛等新的產品或設備,這些都是由于新技術的產生,帶來了一些新的材料、指導方法和設備,甚至是應用場景,從而產生新的市場發展機會。
挑戰和短板仍存 從業者需要更多耐心和定力
雖然機會巨大,但君盛投資合伙人李昊坦言,圍繞著制造業,所有的投資和投資機會的挖掘是一件“痛并快樂著”的事情。
“從制造業發展宏觀的角度看,變遷的路徑一定是從機械化到自動化,再到信息化、智能化。”李昊表示,自動化可以解決機器代人、高效性和可靠性問題,信息化可以解決數據和鏈接的問題,智能化可以解決決策和返回的問題。聽起來這個路徑是非常美好的,但是痛就痛在這個過程是漫長而艱苦的。因為現在制造業發展代際差非常大,如,有的企業還處在2.0、3.0階段,有的還沒有到2.0階段,有的已經超過了4.0階段。
“制造業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依然是中國的立國之本,未來中國制造業應該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應用場景非常大;二是產業鏈最齊全;三是精密加工制造的能力非常強,四是系統集成的能力很強。”廣州國創基金總經理左梁表示。
那么我國制造業的短板在哪兒?左梁認為也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在基礎的材料、基礎科研方面有比較大的不足。第二,關鍵核心部件,包括高頻的芯片、高精密度的電機和控制器缺乏。第三,軟件方面工業的設計軟件還有工控軟件,這一塊與國外相比還是有比較大的差距。
“智能制造是比較大的一個機會,未來我們的投資策略是‘一硬四化’。”左梁表示,“一硬”即一定會投資硬科技,“四化”一是說未來制造業一定會跟服務化相掛鉤,服務會更加能夠凸顯企業的長期性和價值。二是制造業會跟智能化放在一起,能夠提升效率、改善效能。三是制造業會跟個性化結合到一起,可能以后不一定是b2c,而是c2b這種模式。四是制造業未來可能會出現分離化、分工化。未來專門做研發的制造業企業和專門做代工的制造業企業會越來越多。
李昊提醒制造業從業者要回歸制造業本質。他說:“我希望無論是創業者還是投資機構,不要追概念、炒熱點,制造業的本質還是要以更低的成本,用更好的工藝、更可靠的流程,生產出更好的產品。所有其他的技術、信息、數據等都只是非常好的輔助手段而已。”同時他還告誡所有的創業者和投資機構,一定要理解工業生產的環境和落地的場景。“很多公司一上來想做個大而全的東西,想解決很多問題。后來發現根本落不了地,解決不了問題,或者發現只能解決頭部客戶的問題,這都是對于概念的追捧,對于工業場景不理解導致的結果。”
“無論作為投資機構,還是創業者,對智能制造這個賽道一方面要充滿信心,另一方面也要保持更多的耐心和更多的定力。”李昊表示。
智能技術的產生,使我國工業制造有了一個彎道超車的機會。中國智能制造業的機會,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是傳統產業的存量增長;二是增量市場的增長。雖然機會巨大,但業內人士坦言,圍繞著制造業,所有的投資和機會的挖掘是一件“痛并快樂著”的事情。
“智能制造大勢所趨 真正的機會在哪里? ”由中國機電產品交易網(簡稱機電網)小編整理發布。如需要轉載,請注明文章來源,更多關于機電行業資訊,請點擊關注:中國機電產品交易網 機電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