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由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主辦、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承辦的《2016國家制造強國建設專家論壇》在京召開。國務院副總理、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組長馬凱,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主任路甬祥出席開幕式并發表了重要講話。
本屆論壇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制造業提質增效升級”為主題,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總體要求,針對提升制造業創新和基礎能力、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營造良好的政策與市場環境等議題展開交流與討論,為深化改革把脈問計,為制造強國建設建言獻策。
力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副組長苗圩在主題演講中指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黨中央總攬全局、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創新,也是加快制造強國建設的必然要求。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破解制造業突出矛盾和問題、加快建設制造強國的必由之路。制造業是各類資源要素最集中的領域,無疑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戰場。
貫徹落實《中國制造2025》,推進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苗圩認為關鍵要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著力化解過剩產能和處置僵尸企業,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產能嚴重過剩是我國制造業供給側最大的問題,也是造成供求不平衡的主要原因。要加大政策力度,制定實施煤炭、鋼鐵、輕工、紡織、建材等重點行業分業施策專項方案,引導過剩產能主動退出。加快建立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和法律責任追究機制,從制度層面確保產能過剩行業不再重復上新的建設項目和產能擴建。同時,還要輔以相關的兜底政策,妥善解決長期積累的債權債務、不良資產、職工安置、生活保障等突出難題,使過剩產能加快退出。處置僵尸企業是化解過剩產能的牛鼻子,是繞不過去的坎,是必須要做的手術。處置僵尸企業要按照多兼并重組、少破產清算的要求,通過兼并重組、破產重整、破產和解、破產清算等途徑,平穩有序推動產業重組處置僵尸企業。
二是補齊創新能力、質量品牌和工業基礎短板,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著力增強制造業創新能力,重點是打造以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為核心載體的國家制造業創新體系,改變當前創新資源和創新力量分散斷裂、各自為政的狀況,消除從實驗室產品到產業化之間所謂的“死亡谷”,提高關鍵共性技術供給的有效性。6月30日,首家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動力電池創新中心正式掛牌成立,國務院領導同志專門作了重要批示,年內我們爭取在增材制造、工業機器人兩個領域再建成1~2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加快提升產品質量品牌,加快國內質量安全標準與國際標準并軌,組織攻克一批長期困擾產品質量提升的關鍵共性質量技術,著力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及一批國內著名品牌,努力提高中國制造的質量水平和品牌美譽度。近期,國務院專門部署了消費品工業“三品”專項行動,圍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支持企業提升技術研發和創意設計能力,開展國際對標和產品品質對比,培育和宣傳“中國品牌”,努力提升品種豐富度、品質滿意度和品牌認可度,以適應消費升級的需要。夯實工業基礎,圍繞《中國制造2025》十大重點領域,開展重點領域“一攬子”突破行動、實施重點產品“一條龍”應用計劃、建設一批產業技術基礎平臺、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集中成體系地解決一批標志性的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和先進基礎工藝的工程化和產業化,從根本上解決工業“四基”能力薄弱問題。
精準實施 產業政策將轉向普惠性功能性
三是有效降低企業綜合成本,釋放微觀主體發展活力。降低要素成本,加快發展技術市場,健全知識產權創造與保護機制。鼓勵發展互聯網金融、眾籌眾包、金融租賃等新型融資方式,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同時,還要在提高工業用地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和降低物流成本等方面下功夫,進而降低我國制造業的綜合成本。降低交易成本,今年國務院再次取消、停征和整合一批政府性基金收費項目,并正在研究進一步降低稅率措施,各地方政府也清理規范了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企業稅費方面負擔將進一步減輕。降低制度性成本,圍繞轉變職能、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大刀闊斧進行改革,優化監管服務流程,落實優惠政策,開辟綠色通道,減少檢驗、檢測、認證等各類收費事項,加強監督檢查和問責,為企業降本增效擴大空間。
四是推進制造業和互聯網深度融合,化解供需結構錯配矛盾。加快實施智能制造工程,從2015年開始,工信部啟動了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專項行動,已有110個智能制造試點項目入選。2017年將進一步擴大范圍,在全國推廣有效的經驗和模式。發展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重點是支持企業利用互聯網解決市場供需信息不對稱問題,使生產系統與供應鏈系統、電子交易系統無縫對接,實現零庫存、零浪費的精益生產和精準供給。支持大企業利用互聯網開展“雙創”基地建設。鼓勵有條件的制造企業建設互聯網“雙創”平臺,匯集創新資源,利用創客空間開展產學研用合作和網絡協同制造,帶動中小企業參與供應鏈協同創新,建立資源富集、創新活躍、高效協同的“雙創”新生態。
改革優化制造業發展環境
苗圩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要義是改革,實質是通過改革促進資源有效配置,推動結構優化升級,實現經濟長期可持續增長。對制造業領域來講,改革的重點是:
一要深化要素領域改革,完善公平競爭市場環境。通過深化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進一步加快人力資源市場、土地市場、資本市場、技術市場以及煤電油運等要素市場的改革,減少政府對要素市場價格的干預,進一步發揮市場機制調控作用,矯正以前過多依靠行政配置資源帶來的要素配置扭曲,激發市場主體特別是民營資本進入制造業的積極性。
二要繼續推進“放、管、服”改革,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減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是供給側改革的核心環節和關鍵一招。按照國務院部署,繼續深入推進“放、管、服”,注重上下聯動,不斷提高制度供給的質量和水平。特別要針對民間投資、非公經濟、中小企業面臨的“玻璃門”、“彈簧門”等問題,著重解決放權不同步、不協調、不到位問題。同時,要補齊事中事后監管的短板,掃盲區、消隱患,更加注重改進對企業的服務。
三要統籌五大政策支柱,實施精準的產業政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通過科學搭建、組合運用宏觀政策、產業政策、微觀政策、改革政策、社會政策五大政策支柱,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穩定健康發展。今年以來,工業經濟運行中的地區、行業分化現象進一步加劇。不同行業、地區遇到的困難有共性的原因,也有個性的因素。這需要我們更加注重因業施策、因地施策,特殊情況下還要因企施策,比如處置僵尸企業。按照國務院要求,近期我們連續出臺了有色、建材、消費品等行業分類施策的意見,積極推進汽車等行業指導性文件的制定。下一步,將推動產業政策由選擇性、傾斜式政策為主向普惠性、功能性政策轉變,注重產業政策與財稅、金融、環保、國土等政策的銜接配合,不斷強化對制造業發展的支持。
苗圩最后指出,在供給側發力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對需求端的引導,要注重通過消費結構升級帶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著力引導社會投資需求,以服務國家戰略目標為出發點,引導社會投資向制造業的薄弱環節傾斜,補短板、增后勁。要著力開發居民消費新需求,培育新能源汽車、智能家居等高端、綠色、健康的社會消費觀念和消費需求,倒逼企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要著力拓展國際市場需求,創新產品、質量和服務,在鞏固傳統比較優勢的同時,更加注重培育新優勢、開拓新空間。總之,要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需求端管理相互配合、相互協調,更好地服務制造強國建設。
工信部、發改委、財政部、科技部等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成員單位領導;戰略咨詢委委員;省、區、市制造業主管部門領導;相關行業組織負責人;有關高校和科研院所專家;重點企業代表出席了論壇。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熊夢主持了上午的主論壇。論壇同期還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藍皮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