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國發〔2014〕64號)的總體部署,按照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組織管理的相關要求,科技部現將“固廢資源化”等12個重點專項2019年度項目申報指南予以發布。請根據指南要求組織項目申報工作。
12個重點專項2019年度項目分別為固廢資源化”重點專項、“場地土壤污染成因與治理技術”重點專項、“海洋環境安全保障”重點專項、“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防范”重點專項、“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防范”重點專項(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專題任務)、“公共安全風險防控與應急技術裝備”重點專項、“主動健康和老齡化科技應對”重點專項、“食品安全關鍵技術研發”重點專項、“中醫藥現代化研究”重點專項、“生物醫用材料研發與組織器官修復替代”重點專項、“生物安全關鍵技術研發”重點專項、“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重點專項。其中,有多項都與儀器儀表有關。
“場地土壤污染成因與治理技術”重點專項2019 年度項目申報指南目為單元組織申報,項目執行期 3~4 年。2019 年擬安排 22 個研究方向,國撥經費總概算約 5 億元。
“海洋環境安全保障”重點專項2019 年擬針對約 2 個項目,國撥經費約 2200 萬元,以項目為單元組織申報,項目執行期 2~3 年。項目指南包括海洋環境立體觀測/監測新技術研究與核心裝備研發中的拖曳式光學、溫度、鹽度、壓力傳感器陣列研制和海洋環境變化預測預報技術中的海洋環境預報模式業務化運行評估與專項數據產品共享服務平臺構建。
“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防范”重點專項2019 年度項目申報指南的目標是面向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防范的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針對重大地震災害、重大地質災害、極端氣災害、重大水旱災害綜合監測預警與防范中的核心科學問題,在
成災理論、關鍵技術、儀器裝備、應用示范、技術及風險信息服務產業化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并完善從全球到區域、單災種和多災種相結合的多尺度分層次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防范科技支撐能力,推動關鍵技術、信息服務、儀器裝備的標準化、產品化和產業化,建立一批高水平科研基地和高層次專業人才隊伍,為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穩定安全發展提供科技保障。本專項以項目為單元組織申報,項目執行期 3~4 年。2019 年擬部署 27 個研究方向,國撥經費概算約 5 億元。
“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防范”重點專項(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專題任務)2019 年度項目申報指南執行期為 2019 年—2022 年,按照分步實施、重點突出的原則,本批指南擬在文化遺產價值認知和價值評估關鍵技術、文物病害評估與保護修復關鍵技術、文化遺產風險監測與防控關鍵技術、文化遺產傳承利用關鍵技術等 4 個方面啟動 18 個研究任務,擬安排國撥經費總概算為 2.54 億元,其中用于典型應用示范類項目的中央財政資金不得超過該專題任務中央財政資金總額的 30%。
“公共安全風險防控與應急技術裝備”重點專項 2019 年度項目申報指南2019 年度國撥經費總概算約 0.5 億元,擬在公共安全成果集成與科學普及、口岸查驗等方面安排 2 項任務,分別為公共安全成果集成與科學普及關鍵技術研究和口岸致災因子關鍵技術研究及裝備研制。
“食品安全關鍵技術研發”重點專項2019 年度項目申報指南的總體目標是:重點解決我國食品源頭污染嚴重、過程控制能力薄弱、監管支撐能力不足的問題,聚焦嚴重危害我國人民健康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化學致癌物、內分泌干擾物、抗生素、生物毒素等重要危害物,深入開展食品安全危害識別與毒性機制、食品原料中危害物遷移轉化規律與安全控制機理等基礎研究,為科學有效保障食品安全提供重要的理論基礎;有效強化過程控制、檢驗檢測、監測評估、監管應急等四個方向關鍵共性技術研究,加快研發快速檢測和非定向篩查技術及產品,構建與國際接軌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全國統一的追溯預警體系和全鏈條的過程控制體系及國家食品安全大數據云平臺,進一步完善監管應急技術體系;積極轉化研究成果,針對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食品安全應急保障、社會共治等重點領域,開展區域和產業鏈綜合示范,為實現我國食品安全從“被動應對”向“主動保障”的轉變,確保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和推動食品相關產業健康、快速發展提供技術支撐。2019 年國撥經費總概算為 4.2 億元,實施周期為 2019 年—2022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