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7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
PMI)比上月下降0.1個百分點,為49.9%,落入了收縮區間。但同日發布的鋼鐵行業PMI卻重回擴張區間,環比提高5.1個百分點至50.2%。可以說,鋼鐵行業實現了逆勢回升,這得益于去產能的推進。
鋼鐵和煤炭是去產能的兩個重點行業。國務院專門針對這兩個行業出臺了“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要求從2016年開始,用5年時間,壓減粗鋼產 能1億-1.5億噸;用3至5年的時間,煤炭行業退出產能5億噸左右、減量重組5億噸左右。7月27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又要求,確保完成今年化解過剩粗鋼 產能4500萬噸左右、煤炭產能2.5億噸以上的硬目標。這就是說,今年要完成鋼鐵和煤炭去產能五年任務的30%和28%以上,這就要求有關部門一開始就 緊起來。
根據近日工信部及發改委發布的數據,上半年,我國鋼鐵行業去產能1300多萬噸,完成全年任務的28.9%;煤炭行業去產能7227萬噸,同樣是完成全年任務的28.9%。時間過半,任務未過半,反映了去產能不是一項容易完成的工作。
由于鋼鐵和煤炭在上半年有較大數量的產能減少,導致供給能力有所減弱;而需求卻 由于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開發的加速而有所增強,于是,鋼材和煤炭的價格在今年上半年都呈現了在波動中總體上漲的趨勢。這兩個行業的盈利能力大大增強。黑 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前6個月的利潤同比增長了83.6%;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前6個月的利潤是同比負增長,但5月和6月明顯好轉,單月利潤都是同比正增 長。
去產能的推進使鋼鐵和煤炭出現了利潤增長的勢頭,但利潤增長又可能阻礙去產能的繼續推進。由于鋼材和煤炭的價格在去產能中上升,那么,先去產能的企業做出了犧牲,而后去產能的企業獲得了利益,這會使企業有意愿拖延進度。
目前,有一些地方和企業去產能的決心產生動搖,而已經減產、停產的企業也有意復產。這是上半年只完成了全年任務的28.9%的原因之一,也預示去產能推進的難度會越來越大。
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應更有效推動去產能。如何才能更有效呢?會議提出了三項措施,其中的關鍵則是注重運用法治化、市場化手段。
這些年,其實一直都在去產能,前幾年鋼鐵和煤炭的產能已經有所減少。那主要是企業在市場壓力下 進行的,產能過剩導致價格下行,使企業被迫減少產量進而減少產能。去年末,去產能成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項重點任務,要求更加明確,需要更快的進 度。于是,政府部門承擔了去產能的主要責任,行政手段在去產能中發揮了更大作用。去產能的目標被分解到省區市,再分解到市縣和企業,甚至要具體明確到每臺 設備、每個礦點。這是以立軍令狀的方式去產能。
去產能既要靠市場壓力,也要靠行政手段。
市場壓力有時并不足以使連年虧損的企業關停,它們會變成“僵尸企業”,茍延殘喘于市場的縫隙 中。這時就要靠行政手段發揮作用。但行政手段要與市場壓力相結合。如果是以立軍令狀的方式進行層層分解,部分具體執行就可能與市場的要求出現背離。一些有 發展潛力的產能會在指標要求下被關停,例如,國有企業更容易接受政府部門的要求,而它們的產能可能比較先進;較不發達地區的產能短期內盈利性較差,但對于 當地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比較強,未來可能有較好的發展前景。
上半年去產能中出現的價格上漲,也是一些行政手段與市場形勢相背離的一種表現。在市場供需狀況已經發生改變的情況下,去產能卻被要求加速推進,而不是根據市場形勢有所調整,這既現實地減弱了供給能力,也使市場形成了單向的預期。
去產能仍然需要行政手段,但它應該被限制在法治化的框架內。如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的那樣,依法 依規處置或關停。也就是說,不是根據產能數量指標,而是根據環保、能耗、安全等標準,進行處置和關停。同時,對產能過剩領域的新上項目、新增產能或淘汰產 能死灰復燃的,要嚴肅追責。